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行为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或是受到组织目标实现及其过程影响的个体和群体( Freeman,1984),也审慎地指出,任何与决策权相关的类似理论,都有可能被非股东滥用,因为权力正从掌握财富较多的股东流向掌握财富较少的利益相关者手中。这种财富的再分配很可能会损害从企业盈利中获益的股东的权益。
描述性视角仅仅说明了组织中有利益相关者。组织的作用在于满足广义范围上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而不仅是企业股东的利益。有研究表明,许多企业在实行股东管理时,也会将平衡组织需求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措施考虑在内(如, Clarkson,1991)。
基于描述性、工具性和规范性三个角度,可以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类( Donaldson& Preston,1995)。
依据规范性视角,利益相关者是指拥有企业实质上合法利益的个体和群体( Donaldson& Preston,1995)。
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完善和扩展,区分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 Clarkson,1995),关注限定的(狭义的)和非限定的(广义的)利益相关者战略( Greenwood,2001),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取向( Buono&Nichols,1985),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评价企业绩效( Donaldson&Preston,1995)。
这是因为如果组织分散过多精力,去满足不同利益集体间各不相同的利益要求,那么该组织就很难维持正常的经济运转( Mitchel,Agle,&Wod,1997)。
传统的组织秉持股东至上的原则,认为不断提升企业控股人的收益,增加其财富才是组织管理的重心。就此种观点来看,企业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牺牲了诸如社会最优利益等其他方面的利益。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点的束缚( Freeman,2002)。
Sirgy(2002)提出了将利益相关者细分成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和远端利益相关者三类。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员工、管理人员、企业部门和董事会。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股东、供应商、债权人、本地社区和自然环境。而远端利益相关者包括竞争对手、消费者、宣传媒体、政府机构、选民和工会等。
研究也聚焦于利益相关者的整体角度,展开诸如:对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的了解( Maignan&Ferl,2004),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互动( Payne&Calton,2004),以及涉及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决策( Altman& Petrus,1994)等问题的探讨。对利益相关者的了解包括认清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优先考虑他们的需求( Rowley,1997)。另外,企业应当重点关注那些掌握权力、具有合法性、有紧迫需求或者兼有以上特性的利益相关者。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应该包含组织和股东之间彼此满足、互惠互利的关系。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互动的形式包括参与、咨询、合作和信息交换( Grafe-Buckens& Hinton,1998;GreenHunton-Clarke, 2003)。
根据这种解释宽泛的定义,任何个体和群体都可以称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基于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常常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范畴缩小到主要的、合法的个体和团体。在很大程度上,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排除了利益相关者中同企业运营和企业目标相去甚远的部分( Hillman&Keim,2001;Walsh,2005)。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一部分由股东掌握的企业决策权力和利益,应该移交到利益相关者的手中( Stieb,2008)。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组织应当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不仅专注于股东财富的积累。企业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财务业绩,还应该关注其本身的社会效益。企业管理者应当了解并尊重所有与组织行为和结果密切相关的个体,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各利益相关者纳入组织决策,既是一种伦理要求,也是一种战略资源,而这两点都有助于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 Cennamo, Ferrone,& Gomez- Mejia,2009;Plaza- Ubeda,de Burgos-Jimenez, Carmona-Moreno, 2010)。
工具性视角认为,考虑了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企业比没有此类考虑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成功。该领域的研究验证了利益相关者战略和组织绩效方面之间的联系。结论表明,控制其他变量后,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组织在盈利能力、稳定性、成长性等方面都相对更成功。
规范性视角关注于为何企业应该对其利益相关者给予关注。这种视角一直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观点,或者说是主要核心( Donaldson& Preston,1995),而其他两个角度往往为大多数研究人员所忽略( Gels- Landen,& Sandberg,2010)。
利益相关者是由他们在组织中的利益决定的,即组织是否有相关利益是由利益相关者掌握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身对于组织就是有价值的,而并非因为关注他们的利益能够施益于其他群体,诸如企业股东。Kaler(2003)就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类型学分析,并归纳出两种可能的理论类型:
(1)企业对股东和非股东都负有完全责任:
(2)企业对股东负有完全责任,对非股东负部分责任。
近来,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争论集中于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的道德和伦理职责。Greenwood(2007)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道德中立的,因为纳入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并非强制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来行事。
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也开始探索,依据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和期望,管理者可行使的权力、自由和能力的大小,即所谓的管理权限( Hambrick&Finkelstein, 1987; Phillips, Berman, Elms, Johnson-Cramer, 2010)。利益相关者本身既可以约東管理行为,也可以促进管理行为。也有研究梳理了管理者所为(行为)及其原因(理性)之间的关系( Egels-Zanden& Sandberg,2010)。对该理论所包含的变量进行测量1) 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级量表和价值关怀的重要性等级量表2) 利益相关者管理知觉满意度测量、环境管理测量、利益相关者知识测量、利益相关者互动测量、适应行为测量3) 观察到的非伦理行为测量4) 企业公民原则测量5) 利益相关者属性测量
未来研究建议(1)考察与企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而过度牺牲财务业绩时,股东决定撤股的临界点。(2)全面考察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及重要程度与企业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关系。(3)探索管理权力、管理取向和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变化动态关联。对管理者的启示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组织除了增加股东财富,还应该树立更广阔的目标。该理论指出组织必须以保持盈利、维持业绩为前提,否则无法满足任何人的利益需求。但是,一个组织也应该尽量同时满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升。
该理论对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启发管理者有必要识别最重要、相关性最高的利益相关者。但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管理者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来识别哪些利益相关者在权力、合法性和紧迫性方面对其所在组织有最大的影响力。一旦识别出利益相关者,就需要管理者与他们建立联系、进行沟通,确保自己清晰认识并了解他们对组织的期望和需求。
要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一切需求和期望并不现实,这就要求管理者利用某些方法确立优先级,将其中某些需求或要求优先化处理。这也绝非易事,举个例子来说,企业出于社会因素考虑而牺牲经济效益就可能会招致某些股东的反感。最后特别要指出的是,只有管理者自已可以决定应该下放给利益相关者多少权力和权限,决定给予利益相关者约束管理行为的程度。
2019年12月19日,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对研究生课程的指导方案(备忘录法案〔2019〕15号)。 根据共和国法(RA)第7722号(也称为 1994年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留学回国人员办事程序,方便广大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和生活,教育部决定取消《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在港澳台学习人员办事程序,便利在港澳台学习人员在内地(大陆)工作和生活,教育部决定取消《在...
3月19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补充说明》,全文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中心密切关注疫情对我留学人员海外生活和学习带...
甲方: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乙方: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申请人 1. 协议签署 甲方按照本协议向乙方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相关服务。乙方需同意本协议的全部条款并在...